易經風水文化研究評審委員會
易經風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首页
通知公告
宗教文化
宗教法规
宗教期刊
联系我们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02/18
2025
如何修道、如何得道,《清静经》中早已有了答案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下文均简称《清静经》),是一部唯有五百八十字内容,却述尽道教修行义理的经典。现今道人们讽诵的早晚功课中,《清静经》被列为第一篇经典,由此可见此经对于道教信仰和道教修行的重要意义。历代祖师中,先后有杜光庭、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李道纯等名家对《清静经》进行过注解,说明此经在教门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清静经》的深入研究和持诵功德,当是贯穿于每一个道教信徒一生的修行。
01/16
2025
我们“观天之道”,为什么观,观了又能做什么?
在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阴符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开篇首句提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单纯地看字面意思,仿佛是明明白白。白话解释一下,即:“观察上天的运行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就足够了。”但如果我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则是无法把天地大道说明白的,更无法把遥远且杳冥的天地大道与我们人世间的纷繁复杂有何种关联说清楚。因此在解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这句话进行更深一个层次的追问:1、观的天是什么?2、观察到的“道”是什么?3、此“道”又应该如何去应用。
03/05
2025
关于读经与讲经,再谈几点认识
道教皈依,即皈依道经师三宝。这其中,经宝的作用尤为重要。三洞琼纲,承载的是传承祖师大道教化的妙用,唯有读懂经典,才能真正地亲近妙道。因此,学道之人读经、学经,这是修行的第一部。玄门中也十分强调读经(诵经)的意义。通过诵经,上可以接天人神通、下可以感人间百态。我们在修行中所产生的一切疑问,实则经典中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悟性好一些,便能从经中多挖出一些道理;有的人悟性钝一些,则唯经言而行,一生所执一条理,这同样可以臻达道岸。
03/21
2025
致虚极,守静笃”,是老子告诉世人的修身养性心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
12/18
2024
中文之美,是传统之美,美在历史,美在风骨!
从字体结构,到书法艺术。从音韵格律,到朗读吟诵。从单字含义,到组词成语。从市井俚语,到官样文章。从语录散文,到诗词歌赋。意韵无穷近,美意不胜收。 中文之美,是传统之美,她美在历史,美在风骨。
10/23
2024
修道先修心,在心地上做功夫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09/21
2024
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
05/21
2024
上善若水,越有修为的人,越谦卑
俗话说:“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为人处世,不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老子》有言“自矜者不长”,为人处世不能太狂妄嚣张。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谦卑的人越高贵,不要瞧不起任何人。狂妄傲慢,是一个人衰败的开始。上善若水,越有修养的人,越谦卑。谦卑低调,宽厚待人,常怀感恩心、平常心、慈悲心,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害,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
02/18
2024
道教学术:《道藏》中的科学技术成就概论
《道藏》是一部道教经典总集,因而是研究道教科技史最重要的资料。当然《道藏》中亦收录有一些非道家或道教的文献,如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墨子》,研究《道藏》中的科技成就时一般将这部分内容排除在外。《道藏》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中最后一个待突破的巨型堡垒,它犹如一片金矿,经过许多人的辛勤劳作已淘炼出璀璨的黄金,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未得到开发,因而此处仅能作管中窥豹之论。
01/20
2024
古人如何读《周易参同契》
汉代的神仙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外丹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讲述内丹术的经典。《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大量借用《京氏易》和《易纬》构成系统的象征符号。王明先生列举《参同契》与汉易学有关者,一曰纳甲说,二曰十二消息说,三曰六虚说,四曰卦气说。朱伯崑先生将《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与郑玄易学中的五行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虞翻的卦变说等并列,统视为东汉时期象数之学的发展。萧汉明先生归纳《周易参同契》中易学的三个特征,一是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的天地结构模型,二是效法河图天地全数得到的《契》数,三是乾卦六爻之象模拟月相的死生盈亏和以阳气盛衰升降之说补纳甲法纯用阴历之不足。
12/19
2023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丹道之“道” 对生命的渴望,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问,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先秦时期,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与道文化便是这种本能的外在诉求。仙文化期盼人类寿命无限延长,具有超能力,通过寻求并服食不死药以期达到目的,如著名传说“嫦娥奔月”。而道文化认为肉体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归宿和动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无始无终的,因此他们追求以各种方法令有限的肉身回归无限的大道,如广成子教导黄帝的“守一处和”之说。
11/02
2023
出世隐者或入世圣贤,如何才是道教真精神?
一提起道教,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下,总是会和世外仙真、归隐、不染烟霞等概念联系起来。正如祖师白玉蟾真人笔下的那首《道情》中写道:“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这一首广泛流传的作品,充分表现出了道人世外修真时的逍遥境界,同时也代表着世间众生对出离人间苦难的心灵渴望。
10/25
2023
美善慧导论:关于生活—生态—生命的思考
今年新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时至今日,已在世界诸多国家流行。在神州中国,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医务工作者勇敢担当在前,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使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在这个人类面临大流行的疫情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人在直面生死与异常生活及百态人性的过程中慢慢沉静了下来,对疾病、健康,奉献、担当,自私、自由,任性、自律等人生问题展开议论,对人类的生活、生态、生命态度也开始了思考,出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已经紧迫地到了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真反思,对生活、生态、生命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时刻了”。
09/17
2023
道家文化:《道德经》的世界性
《道德经》凡五千余言,引导人们突破眼前狭小空间的限制,把思维拓展到广袤的宇宙,启示人们自由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近世以来,西方各国争相从中国道家典籍中寻找民族持续发展的智慧动力,译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经成为国际汉学界的一种风尚,学术界甚至把《道德经》翻译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汉学研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之一。《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据统计,已经被译为73种语言文字,凡数千种,其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结合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美国经典中的〈道德经〉:文本、传统与翻译》(2017)文后提供的《道德经》英译目录与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学者邰谧侠(Misha Tadd)整理的“《老子》译本总目”(2019),通过对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图书网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文献联合检索确认,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类《道德经》英译本(全译本、节译本、改写本以及借《道德经》之名进行的创作本)562种。
07/07
2023
文化钩沉:沟崖史略
沟崖,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德胜口村西,属燕山山脉。“燕”原作“郾”或“匽”,商人的一支曾在匽山山阳生息。西周立国,封召公于“匽”地,初建都琉璃河董家林村,沿用故名,史称匽国。匽国,绵延八百年,被秦所灭,秦以后改称“燕”。
05/15
2023
老子心物一体思想论略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心物一体的高度、完满概括。首先,老子十分肯定地说“道”是“物”,同时,老子又说他所见之“道”中有“信”,即包含着意识。这实则是说“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包容着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方面。老子所说的“道”的意识、精神性内涵,以及修炼者的空、无境界中的奥妙,那是难以尽言的。这也许是当代和未来科学难以探索穷尽的课题。但老子的心物一体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他的特点:
05/09
2023
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
04/27
2023
论老子所说之“道”的现代科学内涵
老子说“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分明在说“道”是“物”。可是,从庄子开始,就说“未始有物”。注“老”名家王弼,又说“道”“不可道,不可名”,以“无名”来定义“道”。其后,循循相因,直至现当代,诸多老子研究专家,有的说“道”是老子的“预设”,有的说“道是什么也不是的X”,还有说“道”只是“慕状词”……这与《老子》文本的真义,距离太远。老子所说的“道”是具有物质性的真实存在,极具现代科学内涵。
04/06
20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与“道”
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
03/10
2023
《道德经》之再解“圣人为腹不为目”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是《道德经》第十二章,这一章内容简短而深刻,发人深省,包含着丰富的智慧。
11/30
2022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道家上承距今数千年的上古文化,下及今日广大的民俗文化,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道家思想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与其的深刻性是密不可分的,道家在其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包括:乐器、戏曲、茶、医学、养生学、军事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化学、武术学、数学、光学、声学、磁场学、地理学等,甚至在天文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和突出的贡献,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个领域道教都不是浅尝辄止。
09/20
2022
《易经》艮卦为什么不谈“手”
《说卦传》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可是在《易经》艮卦的卦辞和爻辞中,只谈背、趾、腓、限、身、辅,并未提及“手”,此中缘由耐人寻味。《系辞》说:“观其象而玩其辞。”也就是说,卦爻辞和卦爻象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结合其象才能探得其辞背后的真正含义,艮卦当然不能例外。
07/06
2022
北极四圣:天蓬大元帅 天猷元帅 翊圣元帅 真武大帝
北极四圣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全称为“九天延祥涤厄四圣真君”,分别称其为: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佑真君。亦称“北极四圣”、“北方四元帅”为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大护卫。
06/19
2022
什么是施食 施食的意思 道教施食科仪
施食,也称“焰口”,道教施食科仪的俗称。即斋主设置水陆道场,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为醍醐甘露,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饿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脱,往生天界,永离苦海。通过庄重肃穆的法事活动,让神灵认知斋主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孝心功德,从而保佑生者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让死者脱离苦海,脱化人天。
04/13
2022
道教落幡科仪
回谢三清并三境,四御二后返瑶宫;再拜合坛诸圣众,宝 华圆满大天尊
03/25
2022
学道修行之人为何要坚持诵经
清朝高道王常月说过:“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沉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这段话,足以表明三宝是三位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的。常诵真经,生生世世,得闻正法。不诵经者,不明道体。既入玄门而毁谤真经典籍者,吾不知其是何居心。
01/06
2022
道教上香规矩
道教中以三柱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经宝、师宝。也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道经说“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缭绕达上苍”。“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来。”上香的意义在于和神鬼结下善缘,是联接神、人、鬼沟通的重要中介。故“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12/22
2021
入庙禁忌
庙宇是一处神圣的宫殿,而非 君王权威的御所,是平易近人而让人省思且可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之圣地。时代的变迁,人们 也都因方便而随便忘了应有的礼节,而造成一些不敬之举却仍不自知,实為各庙方人员的疏 忽。
09/10
2021
道教抄经必须知道的禁忌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虔诚心、恭敬心把大道妙音、琅书琼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抄经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藉着抄写经书来净化心灵,所以抄经也是一种修行,抄经亦能与人结缘,如果将抄经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也是最好的布施。那么,抄写道教经典有哪些功德呢?
07/26
2021
道教的诸真隐讳应该广泛使用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凡在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帝王或所尊的名号,常采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式避之,所以称为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有二千多年的。朝代更替,讳字变更,避讳之说,淆乱于古文史书,冤狱于官吏百姓。
05/13
2021
道教清信弟子皈依的经宝为何是“三十六尊经”?
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信士因信奉道教,志心皈真道经师,愿受三皈五戒或三皈九戒,礼拜度师成为居士的仪式,即是皈依。皈依以后,一般都会获取皈依证。
03/02
2021
道教全真派高功拨职究竟是怎么回事?
高功,是道教经堂主持斋醮仪礼执事首领的专用称谓,与都讲、监斋合称为三法师。高功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驾一切朝事,经典玄律、科范威仪、虔洁规模等类。《金籙大斋补职说戒仪》指出,高功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俱瞻。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能步罡踏斗,沟通人神,代神宣教,拔度人鬼。
12/09
2020
什么是道教经韵?
闵智亭《全真正韵跋》:“道教经韵乐章是赞颂之辞,演音之韵,由诸天赞诵,合钧天妙乐,融融和和而成的自然之章”。经韵乐章实际上是将道教经词配上曲调进行演唱的一种道教歌章。作为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广泛运用于道教各类科仪活动,而且与之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纵然每首经韵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一旦置其于科仪活动之中则有一种章节式的结构功能,从而扩大了科仪的外向表现形式,充盈科仪活动的丰富内涵。
01/16
2020
如何修道、如何得道,《清静经》中早已有了答案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下文均简称《清静经》),是一部唯有五百八十字内容,却述尽道教修行义理的经典。现今道人们讽诵的早晚功课中,《清静经》被列为第一篇经典,由此可见此经对于道教信仰和道教修行的重要意义。历代祖师中,先后有杜光庭、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李道纯等名家对《清静经》进行过注解,说明此经在教门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清静经》的深入研究和持诵功德,当是贯穿于每一个道教信徒一生的修行。